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杨讯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生猪养殖产业向智慧养殖转型,是聚焦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建议以“三个强化”充分调动广西生猪智慧养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强化养殖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融合聚集,充分调动智慧养殖研发的积极性。目前我区不少规模猪场初步构建起涵盖饲料原料评估、精准营养配方、智能化饲喂等环节的“智农赋能”体系。通过集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全自动仿生消化系统和机器学习算法,提高饲料营养评估和消化率测定效率33.42%~192.25%,成本降低75%~87%,参数更新效率提升60%;通过集成数字化动态营养模型和智能化饲喂系统实现生猪不同阶段养分精准供给,提高出栏猪体重2.69~2.86 kg;降低料重比1.16%。但整体来看,当前生猪智慧养殖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智能技术应用局限于特定场景,多数设备依然停留在“被动执行、程序控制”的层次,尚未真正实现AI自学习、自适应能力。企业在推动智慧养殖的过程中,仍存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聚集不够深、创新主动性不足、研发与应用脱节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强化养殖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养殖企业主动打破传统边界,积极与物联网、互联网企业等各行业密切协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聚集,进一步激发养殖企业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以实际需求为牵引,通过引入先进的感知技术、智能算法、数据平台等解决方案,让技术研发紧贴养殖生产一线,切实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痛点与难题。
二、强化以典型示范案例带动设施设备深度融合、标准规范融合衔接,降低智慧养殖应用成本和门槛,充分增强企业智慧部署的主动性。广西目前已有部分规模猪场,通过智能化饲喂系统、无线射频识别、环境感知和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饲料投喂节奏与剂量的动态优化,成功实施了精准营养管理,美法系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指数)提高至28,健仔数提高1.1头,降低死淘率0.5%,仔猪成活率达95.2%。但大部分养殖企业仍采用传统猪舍,部署数字孪生智慧养殖需进行深度改造,饲养管理、数据采集和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设备协同不足,数据、结构等标准规范衔接不统一,增加了智慧养殖的部署门槛和应用成本,降低了养殖企业的部署主动性。建议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和载体,以点促面狠抓落实,依托典型示范项目进行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探索,以示范引领为抓手,推动设施设备深度融合与系统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应以整合设施资源、提升集成能力为目标,加快推动智慧养殖设备系统一体化升级;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以国家标准为主干、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为补充的智慧农牧业数据标准体系,打通原料检测、营养配方到饲喂实施的全链条数据链条,加快通用化、模块化智慧养殖软硬件的推广应用,降低技术部署门槛和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更多中小型养殖主体的智慧养殖选择性,增加企业部署智慧养殖的主动性。
三、强化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以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人才和技术创新软着陆,充分激发生猪智慧养殖的创新性。目前很多生猪养殖企业实施智慧养殖和大数据,其实就是搞大屏和物联网,效果大多仅仅用作展示,基本内容都是本地数据的一些可视化图表、GIS图表等内容。发展生猪智慧养殖,理念是关键,创新是灵魂。要紧紧围绕“生猪智慧养殖的核心目的是满足养殖生产的实际需求,提高生产效率”的理念,注重与生猪生产实际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智慧生产养殖需求场景。智慧养殖的研发落地本质在于场景落地,场景创新是技术与人才软着陆的关键通道。当前广西智慧养殖仍面临产业交叉融合不够、技术推广路径模糊、基层养殖主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既反映出应用场景设计不足,也说明技术与需求间存在断层。建议应以真实养殖需求为牵引,构建多元化、可扩展的应用场景,并将场景构建作为技术研发与人才引进的桥梁。鼓励科研团队围绕饲料评估、营养建模、智能饲喂、疫病预警等关键场景进行专项攻关,引入多学科交叉力量,加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转化。